重点摘要
1. 许多关系建立在害怕孤独之上,而非真正的连接。
如果你的另一半能让你完整,为什么你不先试着自己填补那个空缺?
社会压力。 作者认为,许多人匆忙进入关系或勉强维持糟糕的关系,是因为社会告诉他们,只有和某人在一起才能完整或幸福。这种压力从小就开始,让人们把伴侣看作是需要“捕捉”的神奇宝贝。模仿他人或迎合所谓的规范驱动了这种行为。
“拼图”比喻。 作者的脱口秀节目《拼图》曾引发数千次分手,让人们质疑伴侣是否真的适合自己,还是仅仅因为害怕不完整而强行拼凑。这揭示了许多关系是基于寻找缺失的那一块,而非两个完整的人自愿走到一起。
将就妥协。 害怕孤独让人们将就那些“第九好的选择”或第一个表示兴趣的人。作者指出,这正是离婚和不幸福的主要原因,因为对外面世界的好奇最终会浮现,往往是在婚姻多年之后。
2. 分手是必要的,尽管它很痛苦。
不分手才是真正的残忍。
留下的残酷。 作者强烈主张,留在一段自己不想要的关系中是极其自私的。每一刻和不真心想在一起的人相处,都是在剥夺对方寻找真正喜欢他们、能共度未来的人的时间。
分手总是痛苦。 分手没有捷径,即使是双方同意,也总是痛苦的。这是一个结束,是一章的闭合,失去某人在生活中的位置自然会让人感到悲伤,即使这段关系并不合适。
断绝联系至关重要。 为了疗愈和前行,必须彻底切断与对方的联系,包括:
- 删除照片和短信
- 取消社交媒体关注
- 避免接触,甚至暂时不做“朋友”
这种痛苦的断离被视为双方真正恢复和前进的必要过程。
3. 性对个人成长很重要,不应被过度浪漫化。
尽可能多地进行双方同意的性行为,掌握技巧,发现自己的喜好,深入探索自己和身体。
性是探索。 作者认为,处女膜不是珍贵的“失去”,而像乳牙一样,是成长的必经阶段。他鼓励年轻人多进行双方同意的性行为,了解自己、身体和喜好,不必把性看作“特别”或改变人生的事件。
“做爱”与“性交”的区别。 书中区分了两种性行为:
- 做爱: 情感深厚、亲密,需要连接。
- 性交: 本能、肉体、娱乐,可以纯粹是身体的。
两者都被视为有价值且必要。如果一切都是“做爱”,那就没有特别之处。
挑战羞耻与嫉妒。 作者批评对“荡妇”的羞辱和伴侣对过去性经历的嫉妒。他认为健康的性关系应接受自己和伴侣的过去,把它视为经验,而非贬低价值的东西。
4. 异性朋友提供独特视角和支持。
我认为拥有异性朋友非常重要。
不同视角。 异性朋友能提供对另一性别思维和体验的洞察,尤其在处理恋爱关系时极具价值。他们可以成为“情感导师”或对约会行为提供现实检验。
打破浪漫假设。 社会常假设异性朋友必然暗恋对方(“罗斯和瑞秋”模式)。作者认为这通常不真实,这些友谊的价值恰恰在于它们不是浪漫关系,提供了另一种深厚的纽带。
伴侣的挑战。 向伴侣介绍异性挚友可能因嫉妒和不安全感而困难。作者强调,在这种情况下忠诚应倾向于朋友,尤其当伴侣要求断绝友谊时,这往往是伴侣不安全或占有欲强的表现。
5. 家庭纽带复杂,选择的家庭可能比血缘更牢固。
“血浓于水”不仅是错误的观念,还是被误解的谚语。
重新解读谚语。 作者挑战“血浓于水”的常见理解,引用完整谚语“盟约之血比母亲之水更浓”,认为选择的纽带(盟约)比生物纽带(母亲)更强大。
成长影响。 父母是最初的重要关系,塑造了我们是谁,无论好坏。作者反思自己父母的影响,并对那些“糟糕父母”表示批评,认为并非人人都适合做父母。
兄弟姐妹与失去。 拥有兄弟姐妹的经历,包括失去姐姐,教会了保护、被迫的爱和应对悲伤。虽然生物兄弟姐妹重要,作者认为选择的朋友也能扮演类似甚至更有意义的角色。
6. 民族主义常显荒谬,但地方身份和玩笑极具力量。
我他妈的讨厌英格兰。
玩笑中的身份认同。 作者表达了对英格兰的深刻且常带幽默的厌恶,这构成了苏格兰身份和玩笑的核心,尽管他有英格兰的朋友和家人。这显示民族身份往往建立在共同的怨恨和戏谑上,而非对个体的真恶意。
政治挫败感。 这种“仇恨”源于对英国政治不尊重和权力不平衡的感受,尤其是苏格兰独立投票和被强行脱欧。作者觉得苏格兰的声音对英格兰大多数人毫无意义。
文化自豪感。 尽管政治挫折,作者对苏格兰文化充满自豪,从历史、城市(爱丁堡)到食物(哈吉斯、Irn-Bru)和传统(格子裙、乡村舞蹈)。这种地方自豪感被视为比广义民族主义更有意义的身份认同。
7. 美国人独特地善良,但也独特地令人沮丧。
大多数美国人真的是善良的人。
善良与敏感。 作者认为美国人真诚友好,乐于交谈,关心陌生人,这与更内敛的英国人不同。但这种善良伴随着对批评极端敏感,尤其是对国家的批评,常需先说“我爱美国,但……”
文化怪癖。 一些美国行为令外人困惑或沮丧:
- 飞机降落时鼓掌
- 电影院或电梯里大声说话
- 缺乏自嘲或理解玩笑
- 对小事极端反应(“我能找经理吗?”)
无知与宣传。 作者观察到部分美国人故意无知,受宣传(如福克斯新闻)影响,轻信被驳斥的谎言(如特朗普就职人群规模、拜登“痴呆”)。他觉得这种故意的愚蠢令人恐惧且独特。
8. 有毒关系情感伤害深重,利用同理心。
情感虐待难以察觉,因为你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意识到发生了什么。
隐蔽性。 与身体虐待不同,情感虐待无形无痕,难以识别和证明。操控者会让受害者怀疑自己是在幻想虐待,或认为是自己的错。
利用同理心。 有毒伴侣常利用受害者的善良、信任和同理心,将这些优点转为武器。他们孤立受害者,破坏自尊,然后自我塑造为唯一可能爱这样“有缺陷”人的人。
长期影响。 逃离有毒关系困难重重,因为受害者自尊极低。心理创伤深远,导致未来难以信任伴侣,甚至多年后仍存自我怀疑。
9. 学会独处是避免将就有毒关系的关键。
人们如此害怕孤独,以至于宁愿接受糟糕的关系也不愿独处。
孤独恐惧。 作者认为,深层的孤独恐惧驱使许多人进入并停留在不健康的关系中。他们宁愿接受“糟糕的东西”,也不愿面对单身的空虚。
练习独处。 学会舒适甚至享受独处是一项重要技能。它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提高对潜在伴侣的标准——一段关系必须比单身更好,才值得追求。
挑战好莱坞叙事。 作者批评电影和电视很少正面描绘单身生活,反而聚焦孤独、不完整的角色,只有通过恋爱才能获得幸福。这助长了单身本质上不可取的神话。
10. 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寻求帮助(如治疗)至关重要。
我认为事实是,我们都有心理健康问题。
普遍性。 作者认为心理健康不是非黑即白,有问题和无问题之分。每个人都会经历挣扎、焦虑和悲伤,区别在于严重程度和应对能力。
外部压力影响。 疫情加剧了心理健康问题,因失去外部认可(如表演)而被迫内省,导致自我批评和因未能高效产出而内疚。不断“做更多”的压力加重了困境。
寻求帮助的价值。 治疗被视为应对心理健康挑战的重要工具。作者用房屋失火比喻,治疗师帮助找出问题根源,提供管理工具,即使“火”无法完全扑灭。他主张为所有人提供免费且强制的治疗。
最后更新日期:
评论
《人人都将死去》这本书评价褒贬不一,平均评分为3.93分(满分5分)。许多读者认为书中充满幽默感和深刻见解,赞赏斯洛斯那种黑色幽默和巧妙的比喻。然而,也有部分读者觉得内容重复,结构松散,且过于依赖粗俗语言。喜欢斯洛斯脱口秀的粉丝普遍对这本书评价较高,而其他读者则觉得文字版的吸引力不足。书中涉及人际关系、死亡、心理健康及文化观察,常以喜剧的方式呈现,因而引起了不少读者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