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摘要
1. 人格类型起源于一位母亲对孩子成长的个人实验
她坚信自己能够做到。1901年,她再次生下一子,遗憾的是孩子尚未受洗便夭折。从此,她开始积极以伊莎贝尔(她唯一幸存的子女)作为人格实验的对象。
个人悲剧驱动。凯瑟琳·库克·布里格斯在痛失两子后,将仅存的女儿伊莎贝尔视为“婴幼儿培养宇宙实验室”的实验对象。她坚信严格控制孩子的成长环境,培养“顺从与好奇心”,是确保他们发展出人格并获得救赎的关键。
家庭即实验室。凯瑟琳将自家客厅变成实验室,用系统化的方法观察并记录伊莎贝尔的行为。她设计了早期的二选一问卷,评估孩子的特质,并将育儿视为一门专业,旨在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的“专业知识”。
优生学的影响。凯瑟琳的理念受当时优生学思潮影响,相信人格是天生的,但可以通过教养“磨炼锻造”。她认为不同孩子有不同的“可用能力”,应找到适合的工作,避免“原始的平庸”,这为后来的MBTI“适才适所”理念奠定基础。
2. 荣格理论为业余心理学家提供了新的词汇与使命
“我相信你的诗是一则寓言,你的造梦者把这首诗交给你,就像耶稣把寓言故事传给门徒一样,”凯瑟琳写道,“我相信它既是承诺,也是预言。我相信它向你揭示了灵魂生命的私人秘密。”
寻求心灵解答。凯瑟琳在经历信仰危机和中年忧郁后,偶然接触到荣格的《荣格人格类型》。她认为科学无法解释灵魂,而荣格的“内向”与“外向”、“思考”与“情感”等概念,为她理解自我和他人提供了引人入胜的现代词汇。
荣格成为信仰。她将荣格视为“个人的上帝”,他的理论成为她新的“救赎方式”。她热切抄录、研究荣格著作,并将其抽象思想转化为简单叙述,旨在向大众推广,击退那些认为荣格理论“太不科学”的怀疑者。
业余分析实践。凯瑟琳将自家变成“造物主宇宙实验室”,为朋友组织梦境研究俱乐部,并尝试分析他人梦境,例如玛莉·塔克曼的案例。她相信即使缺乏专业训练,只要立意良善,就能借由荣格理论帮助他人“活得丰富而完整”。
3. 人格类型被视为一种自我发现与创造的现代技术
人格类型是“一种展现自我的现代技术”,换句话说,是一个致力于自我发现与自我照顾的个人询问系统。
自我认识的工具。人格类型提供了一套共同词汇,帮助人们反思并接受“真正的自己”和他人。它将混乱复杂的人生压缩成简洁的故事,使人们能够清晰地向自己和他人说明“我是谁”,在个人主义与归属感之间取得平衡。
创造自我的潜力。受到《了不起的盖茨比》等小说中“人格是一连串成功的姿态”概念启发,伊莎贝尔将人格类型视为一种创意活动。她相信人格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努力和练习来塑造和完善,就像小说家创造角色一样。
从家庭到职场。凯瑟琳和伊莎贝尔最初在家庭中应用人格类型,探索婚姻关系和育儿。伊莎贝尔后来将“找到适合的工作”这一理念带入职场,认为人格类型可以帮助人们在工作中发挥专长,实现个人满足感,这成为MBTI的核心宗旨。
4. 战时需求将人格评估推向公共领域与高风险任务
对伊莎贝尔来说,她的第一批客户使她可以宣称,这套人格测验在二战中发挥了部分作用,尽管只是微小、不起眼(她后来如此说道)、令人失望的作用。
二战的催化剂。二战爆发,大量女性进入职场,以及政府对心理评估的需求激增,为伊莎贝尔的人格类型指标提供了应用机会。她与人事顾问海伊合作,开始将其推向企业,强调其在提高生产力方面的潜力。
OSS的秘密应用。美国战略情报局(OSS)在S站使用MBTI等工具评估秘密特工的人格,旨在将他们与最适合的任务配对。尽管伊莎贝尔对其具体应用知之甚少,但这段经历使她能够将MBTI与战时贡献联系起来,提升其重要性。
完美间谍的悖论。OSS的评估揭示了“完美间谍”的复杂性,他们需要具备灵活性、适应性,并能在不同角色之间切换。这挑战了人格类型固定不变的假设,也凸显了人格评估在预测高风险行为方面的局限性。
5. 人格类型进入企业与教育,强调适才适所与组织效率
“把员工放在符合人格类型的职位上,他们就能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喜欢工作,而且做得更长久。”
战后普及浪潮。二战后,MBTI在企业和教育机构中迅速普及。许多公司将人格测验作为招聘、晋升和团队建设的标准工具,相信它可以提高员工满意度和生产力,创造“人民的资本主义”。
组织人的崛起。人格测验的广泛应用催生了“组织人”的概念,即将个人身份与组织需求紧密结合的员工。MBTI等工具通过提供积极的人格描述,鼓励员工接受自己的“类型”,并相信在组织中找到“适合”的位置可以带来幸福和成功。
教育领域的应用。MBTI也被用于大学招生和学生辅导,旨在帮助学生选择专业、解决人际冲突,并找到“理想室友”。这种应用将人格类型与学术成功和个人发展联系起来,进一步巩固了其在社会中的地位。
6. 科学界对人格类型指标的效度与方法论提出质疑
“最难做到的是把这套测验跟其他人格测验一视同仁,”一位统计学家写道,“疑虑挥之不去。它有一个非正统的起源,后来又与令人怀疑的理论结合。”
业余起源的偏见。MBTI的非正统起源,由两位未受过正规心理学训练的女性发明,使其在学术界和科学界受到质疑。ETS的统计学家对其方法论、数据收集和理论基础的严谨性表示怀疑,认为其缺乏科学效度。
理论与实证的冲突。尽管伊莎贝尔坚信荣格理论和自己的观察,但ETS的数据分析未能支持MBTI的关键主张,例如双峰分布和人格类型终生不变。这种理论与实证之间的冲突成为MBTI在学术界推广的主要障碍。
批评者的声音。社会理论家阿多诺等批评者认为,人格类型本身具有潜在的法西斯思想,将复杂的个体简化为可分类的类型,方便管理和操纵。ETS的内部批评者也认为MBTI是“讨好大众的素人想法”,不应被视为严肃的科学工具。
7. 尽管面临批评,人格类型因其积极框架而广受欢迎
MBTI总是能够让受测者因为突然觉察到自我认识而欣喜不已,而且不分年龄、性别、职业或政治倾向,也无论他们最初是否抱持怀疑。
积极的自我认知。与许多旨在诊断异常或病态的人格测验不同,MBTI提供了一个积极的框架来理解人格差异。它强调每种类型都有其优势和价值,鼓励人们接受自己的独特性,这种自我肯定的信息使其广受欢迎。
易于理解和应用。MBTI使用简单、日常的词汇来描述人格类型,使其易于理解和应用于个人生活、人际关系和职业选择。这种可及性使其能够超越学术界,渗透到大众文化中,成为一种流行的自我探索工具。
超越科学的吸引力。尽管缺乏严格的科学验证,MBTI的吸引力在于它能够激发人们的自我反思和对他人的理解。它提供了一种共同语言来讨论人格,并在不确定和变化的世界中提供了一种稳定感和归属感。
8. 人格类型指标在商业化后实现了大规模普及
CPP成功平息了销售MBTI的道德异议与阻碍之后,营收开始一路攀升。
ETS的退出。尽管投入大量资源,ETS最终未能成功验证MBTI的科学效度,并决定停止出版。这为MBTI的商业化打开了大门,使其能够在更灵活的出版环境中寻找新的机会。
CPP的接手。咨询心理学家出版社(CPP)接手了MBTI的出版权。与ETS不同,CPP更注重市场需求和商业可行性,简化了测试版本,并推出了自主评分选项,使其更容易获得和使用。
市场的成功。CPP的商业策略取得巨大成功,MBTI的销售量迅速增长,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人格测验之一。它的普及得益于其积极的信息、易用性以及在企业、教育和个人发展领域的广泛应用。
9. 发明者的个人故事与测试的普及形成鲜明对比
伊莎贝尔本人与她的各种身份(女儿、家庭主妇、母亲、作家、发明家、实业家)仿佛必须消失,才能让她作品继续活下去。
被遗忘的创始人。尽管MBTI取得巨大商业成功,但其发明者凯瑟琳和伊莎贝尔的个人故事和贡献却鲜为人知。许多人甚至不知道她们是女性,或她们的工作起源于家庭和个人经历。
牺牲与奉献。凯瑟琳和伊莎贝尔将毕生精力投入人格类型的研究和推广,甚至牺牲了个人生活和职业抱负。她们的热情和坚韧是MBTI得以诞生的关键,但这种奉献精神在测试商业化后被边缘化。
复杂的遗产。MBTI的遗产复杂,它既是帮助无数人理解自我和他人、找到职业方向的工具,也因其科学效度的争议和在某些情境下的滥用而受到批评。发明者的个人故事为理解这一复杂遗产提供了重要视角。
最后更新日期:
评论
《人格经纪人》探讨了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的历史,该测试由一对没有正式心理学背景的母女组合创立。书中揭示了该测试缺乏科学有效性的事实,同时审视了其广泛的文化影响力。读者普遍对传记部分表现出浓厚兴趣,尽管部分人认为叙述略显散漫。评论家们赞赏埃姆雷的写作与研究,但也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偏见。此书引发了关于人格测试吸引力及其深远影响的深刻思考,使读者对MBTI复杂的遗产有了更为细致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