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摘要
1. 布尔什维主义:充满希望却危险的信仰
布尔什维克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创造了一种希望,或者至少使一种原本局限于少数人的希望变得强烈而广泛。
新兴信仰。 布尔什维主义如同一场新兴的宗教,诞生于战争后的幻灭之中,带来了一个无不公、无经济奴役、无战争的世界的希望。它承诺团结与目标,终结商业主义的虚假,这一愿景吸引了许多渴望工作纯粹、绝望消除的社会成员。
狂热的危险。 然而,罗素警示,这种狂热的信仰往往掩盖残酷。他将其比作早期基督徒,虽教义高尚,却导致宗教裁判所的恐怖。登山宝训的原则虽美好,但其对普通人性的影响却大相径庭。
进步的种子。 尽管有所保留,罗素承认即便布尔什维主义失败,也会留下激励未来进步的英雄传奇。他认为,必须进行根本的经济重建,使工业服务于人类,但警惕不可为更公正的经济体系牺牲思想自由。
2. 布尔什维克的字面独裁
俄罗斯共产党人谈论独裁时,是字面意义上的独裁;而谈论无产阶级时,则是皮克威克式的含义。
非代议制政府。 “无产阶级专政”并非新型代议制政府,而是共产党字面上的独裁。无产阶级一词被选择性使用,只包括持“正确观点”的人,不论其阶级身份,排除持不同意见的工薪阶层。
无情手段。 对共产主义必要性的信念导致无情手段以构建和维护共产主义国家。反对派被无情镇压,常用沙皇警察的手法。目的正当化手段,所有罪恶归咎于私有制,私有制一旦消失,罪恶也将消失。
历史类比。 罗素将布尔什维克与克伦威尔统治及柏拉图的理想国相提并论。像清教徒士兵一样,布尔什维克被严厉的政治道德目标驱使,牺牲民主以推行强制意识形态。共产党如守护者,家庭生活亦仿柏拉图所建议。
3. 列宁的冷峻知识贵族
他专制、冷静、不知恐惧,极度无私,是理论的化身。
列宁性格。 罗素描绘列宁为友善、朴实、无自负,却又专制、冷静、无畏。他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拥有知识贵族气质,鄙视误解或反对其理论者。
革命策略。 列宁认为暴力革命不可避免,即使在英国也如此,期望工党政府证明议会主义的徒劳。他将非流血变革视为资产阶级偏见。
农民问题。 列宁承认在农民占多数的国家建立共产主义困难,但相信当有商品可换取粮食时情况会改善。他认为对农民的专政是长期必要,因为农民渴望自由贸易。
4. 共产主义下的艺术与教育
未来的共产主义艺术家或将建造超越中世纪教堂之美的公共建筑,绘制壁画,组织盛会,创作英雄的荷马史诗。
艺术自由。 起初,布尔什维克允许艺术家无论政治立场如何享有完全自由,并给予特殊待遇。但此举导致艺术与大众感情脱节,艺术家仍演旧作,观众感到无意义。
宣传艺术。 因此,艺术逐渐被要求体现革命情绪,成为服务于共产主义教义的宣传工具,包括革命戏剧、布尔什维克领导人的漫画,以及将列宁和托洛茨基描绘为摩西和亚伦的木刻画。
教育与工业。 教育重点转向工业发展,可能牺牲儿童的全面与人文发展。学校有可能成为共产党员的专属,培养领导者,而无产阶级仅接受基础技术训练和共产主义教义。
5. 苏维埃体制:权力集中
我确实见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但不是代议制政府。
苏维埃的衰亡。 苏维埃体制原本被设想为新型代议制政府,但现已衰败。自由选举不会让共产党获得多数,因此采用各种手段确保政府候选人获胜。
压制异见。 投票以举手方式进行,标记反对者。非共产党候选人被剥夺印刷和集会场所,媒体完全官方化。尽管如此,孟什维克仍通过口碑竞选赢得部分席位。
权力结构。 实权集中于共产党手中,全俄苏维埃仅批准党的决策。官僚分为老革命者、投机者及出于爱国或机会主义为政府工作者。
6. 工业的失败:恶性循环
第九次代表大会批准俄共中央委员会关于动员工业无产阶级、强制劳动服务、生产军事化及军事分队经济应用的决议。
工业崩溃。 俄国工业陷入瘫痪,工厂停工,机器无法使用。原因包括依赖外国援助、技术工人破坏及封锁。粮食短缺加剧问题,削弱工人,阻碍生产。
工业征兵。 为应对危机,布尔什维克实行工业征兵,强制工人留岗,惩罚逃工。生产军事化,军事分队参与经济活动。
援助需求。 尽管措施严厉,形势依旧严峻,布尔什维克承认需外部经济援助,但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的援助威胁共产主义原则。
7. 日常生活:节俭与控制
整体印象是美德与有序的活动。
艰苦与秩序。 莫斯科日常生活以辛勤、有序、低犯罪率为特征。剧院与芭蕾持续,酗酒与卖淫少见。女性比世界任何地方都更安全。
粮食短缺与长工时。 然而,由于粮食短缺和长时间工作,大多数人生活艰难。八小时工作制被延长,许多人加班以维持生计。
警察干预。 警察在日常生活中作用显著,人人几乎每日违法。因害怕逮捕,社交生活稀少,报纸稀缺。宗教依然强盛,教堂中信徒虔诚。
8. 城乡对立:分裂的国家
典型的俄国农民从未听说过协约国或这个国家;他不知道封锁,只知道政府为了穷农民将他原有的六头牛减至一头,并以极低价格征收他的谷物(除自家所需外)。
粮食问题。 城市粮食供应是重大挑战,政府难以从农民手中获得粮食。农民不愿用纸币换取农产品,政府的强制征收激起他们反感。
农民视角。 农民大多不了解村外事务,怨恨政府的要求。他们渴望自由贸易和村庄自治,无论政府如何更替。
城市主导。 政府代表城市与工业利益,实质上驻扎于农民国家之中。经济形势有利农村,但城市通过武力维持权力。
9. 国际政策:革命还是帝国
当前世界政治形势将无产阶级专政置于议事日程,世界政治事件必然围绕一个重心:国际资产阶级与苏维埃共和国的斗争,后者吸引各国先进工人阶级的苏维埃运动及被苦难说服的殖民地和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唯有苏维埃政府战胜世界帝国主义,方能拯救他们。
和平与征服。 布尔什维克面临选择:追求和平与工业发展,或在亚洲推行征服政策。后者源于对亚洲统治的渴望及其可能引发西方革命的信念。
亚洲政策。 俄国政府的亚洲政策针对大英帝国,资助民族主义运动,派遣煽动者。此政策为帝国主义提供了宣传掩护下的机会。
布尔什维主义如宗教。 布尔什维主义是一种宗教,而非普通政治运动,其教条超越甚至违背证据。它更应与伊斯兰教相提并论,而非基督教,专注于赢得世俗帝国。
10. 唯物主义与人性欲望
所有政治皆受人类欲望支配。
经济动机。 历史唯物主义假设所有政治现象由经济动机决定,个体主要驱动力是增加商品份额。
非经济因素。 然而,民族主义、宗教及权力欲等非经济因素同样在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人们渴望权力,渴望满足自尊与骄傲。
政治心理学。 需用精神分析方法探讨政治动机,认识到人们发明神话以合理化行为。现代心理学揭示人类理性漂浮于疯狂之海。
11. 民主的覆灭:少数人的政变
因此,在他们看来,共产党在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责是为武装冲突做准备,采取一切可能措施解除资产阶级武装,并武装愿意支持共产党的无产阶级部分。
布尔什维克论点。 他们认为议会民主难以实现社会主义,因资本主义宣传与腐败。他们主张由少数人领导的武装冲突,突然且灾难性地摧毁资本主义。
领导者的背叛。 然而,该理论未考虑共产党领导人可能的背叛及官僚贵族的出现。权力欲可与金钱欲同样强烈。
少数暴力。 在民主国家,无产阶级通过武装摧毁政府比通过选举更难。布尔什维克的少数革命理论仅在多数人默许时才可能。
12. 革命的代价:专制与残酷
由暴力和少数人强制统治建立的体制必然滋生暴政与剥削;若人性如马克思主义者所言,统治者为何会放弃自私的机会?
布尔什维克纲领。 他们有明确实现共产主义的计划,包括武装冲突、少数人夺权及共产主义渗透经济各部门。
冲突代价。 然而,布尔什维克方法实现共产主义的冲突极其惨烈且持久,其恶果超过最终利益。第三国际预言的世界大战将使前次大战显得微不足道。
暴政与剥削。 由暴力和少数人统治产生的体制必然导致暴政与剥削。妄言苏维埃俄国统治者习惯权力后仍保有无产阶级心理,纯属荒谬。
最后更新日期:
评论
《布尔什维主义的实践与理论》因其对早期苏维埃俄国及布尔什维主义的深刻分析而备受赞誉。读者们欣赏罗素的亲身观察、批判视角以及富有预见性的预测。许多人认为他对布尔什维主义的论证令人信服,尤其是他对集权统治和教条式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一些评论者指出,罗素对共产主义持同情但最终拒绝的态度。该书被视为理解早期共产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著作,尽管也有少数批评者认为其存在偏见或某些方面有所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