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摘要
1. 神通过呼召我们无论环境多么不可能,都要信靠祂,从而建立信心。
亚伯拉罕因信被呼召前往将来作为产业的地方,虽然不知道去向,却顺服而行。
信靠未见之事。 神常常呼召人踏入未知领域,或等待远超常理的时间,借此考验他们对祂应许的信心胜过眼见的现实。亚伯拉罕离开安逸生活,前往未知之地,等待了25年才得应许之子以撒,彰显在看似不可能的环境中仍坚定信靠。这过程使信心得以坚固。
以圣经的时间观思考。 我们对时间的认知有限,导致当神的应许未即时成就时,心生急躁与怀疑。亚伯拉罕等待以撒25年,以色列人在埃及430年、旷野40年的470年旅程,彰显神时间的弹性。接受“圣经时间”观,有助于调整期待,持守信心,信靠神完美的时机。
终极的顺服。 信心的终极考验是愿意将最想保留的东西交给神,正如亚伯拉罕被要求献上以撒。这考验显明我们是否完全信靠神,即使是最珍贵的所有或关系。通过这考验,如亚伯拉罕般展现激进的信心,使神能大能地作为。
2. 神通过安排最艰难的环境,塑造人,成就更大的美善。
这不是你们差遣我来,乃是神。
痛苦中的意义。 凡人所作所为,若非神的旨意,绝不能成就。神掌管最艰难的环境,成就更大的美善。约瑟被兄弟卖为奴、入狱,显明神如何借背叛与不公,将他安置于拯救家族和国家免于饥荒的位置。他的苦难有神圣的目的。
细致的掌管。 神的细致掌管意味着祂不允许任何恶,除非是防止更大恶或带来更大善。这教义使我们确信,即使生命失控或神似乎远离,祂仍主权掌管。约瑟最终明白神差遣他预备救恩,为他数十年的苦难赋予意义与平安。
荣耀的舞台。 神使用我们的试炼与苦难,不仅为我们的益处,更为彰显祂的大能与荣耀。正如生来瞎眼之人使神的作为显明,我们破碎的生命也能成为神救赎大能的舞台。这视角将痛苦转为使命,促成宽恕与和解,正如约瑟对兄弟的回应所示。
3. 神通过谦卑的个人转化过程,改变人的品格。
摩西为人极其谦和,胜过世上所有人。
先去后差。 人常怀崇高梦想或感神呼召,却凭己力与智慧过早行动,导致失败与挫折。摩西四十岁时自信地杀了埃及人,试图拯救以色列,却被拒绝,逃入旷野四十年。他的早期跌倒源于未按神时间行事。
品格的熔炉。 神借旷野的长久经历与谦卑环境,根本改变我们的思维与行为。摩西在米甸牧羊四十年,剥去骄傲与自恃,使他“极其谦和”。这段时光非遗弃,乃装备,预备他带领以色列人经历四十年旷野。
谦卑先于机会。 神更看重我们品格的成功,绝不牺牲品格来改善境况。谦卑使我们认识不足,完全依靠祂。正如摩西在旷野训练后感不足,神常呼召软弱者,彰显祂的能力在软弱中得以完全。
4. 神将人的恐惧与软弱转为力量,使人成为意想不到的领袖。
耶和华对他说:“我必与你同在。”
意想不到的人选。 神常拣选最意外的人完成大事,将他们的软弱变为彰显祂能力的舞台。基甸自觉软弱,出身最弱的支派,却被神称为“勇士”。他的怀疑与求证显明他不情愿,神的拣选在人眼中反常。
两人胜众人。 神呼召人时,祂的应许“我必与你同在”意味着神与那人同在即为多数,无论敌势多强。基甸的军队从三万二千减至三百,对抗十三万五千米甸人,确保胜利显明是神的作为,不是人的力量。此示神不受我们软弱限制。
软弱中的力量。 神喜悦用世上软弱的事羞辱强壮,使荣耀归于祂。我们的失败与软弱,常是神塑造事工与影响的根基。认定与神同行,如基甸呼喊“为耶和华,为基甸”,宣告争战属神,敌人若要胜,必先胜过神。
5. 神在我们迷失时拯救,竭尽所能纠正并恢复我们。
大卫对拿单说:“我得罪耶和华了。”
从英雄到脚注。 即使是合神心意的人,如大卫王,也会因身处不当之地、屈服诱惑而陷入严重罪恶。大卫与拔示巴通奸、谋杀乌利亚,虽悔改蒙赦免,却为家族与名声带来终生严重后果。罪的代价极高。
赦免与后果。 神的恩典使悔改者得赦免,但不免除行为的暂时后果。大卫家族因罪遭遇接连悲剧。神的管教虽苦,却是出于爱,旨在纠正我们,防止自毁,迫使我们回转归向祂。
恢复的步骤。 迷失时,神启动纠正与恢复的过程,常借圣灵的感动、他人的劝戒及后果的经历。悔改、破碎谦卑的心是必要回应。借神的话语与弟兄的监督守护心灵,防止再跌倒,活出顺服的生命。
6. 神指示人通往真正幸福的道路,除祂之外无法获得持久满足。
“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世俗追求的虚妄。 所罗门拥有无与伦比的智慧、财富与权力,系统探索除神之外的各种幸福与意义之路,包括享乐、工作、知识与财富。结论是:“凡事都是虚空,如同捕风。”世俗成功无法带来持久满足。
混合信仰的陷阱。 试图将对神的信仰与对世俗偶像(如性、金钱、权力、名声)的追求混合,导致心灵分裂,终致空虚。所罗门败落部分因众多外邦妻子使他心转向别神。神使我们无法在祂之外找到持久幸福,因若能,我们便不会敬畏祂。
敬畏神,守祂诫命。 所罗门历经多年寻索得出结论:人的本分就是“敬畏神,守祂诫命”。真正持久的幸福与意义唯有以神为中心的生命才能获得。神以恩典挫败我们的偶像,吸引我们回转归祂。
7. 神借将破碎之事转为热情的使命,呼召人行动。
听见这些事,我就坐下哭泣,哀恸几日,禁食祷告天上的神。
负担的重量。 神常使我们深切感受祂世界破碎之痛,心被击碎,从而显明热情的呼召。尼希米听闻耶路撒冷城墙毁坏、百姓蒙羞,悲痛哭泣、哀悼、禁食祷告。深沉的忧伤成为呼召的催化剂。
悔改先于异象。 回应负担的过程始于谦卑悔改,承认自己与群体的罪与不顺服。尼希米祷告认罪,包括自己。这谦卑为神赐异象与能力赎回破碎奠定基础。
你就是计划。 神拯救世界的计划常选定特定人,赐予负担,预备并供应所需,使其成为祂改变的器皿。尼希米重建城墙的异象、向王的请求及神的恩手显明此理。认出令你哭泣之事,揭示神欲借你发挥影响的领域。
8. 神借苦难塑造人,使我们获得别无他法可得的益处。
他知道我所行的路;他试炼我之后,我必如精金。
苦难之谜。 无明显原因的苦难极大挑战信心,使我们质疑神的知识、关怀与能力。约伯失去财富、儿女、健康,甚至妻子支持,苦难深重。虽不明白试炼缘由,圣经保证苦难是神计划的一部分。
破碎中听见神。 苦难剥除自恃与世俗依靠,使我们无处可逃,只能转向神。约伯经历试炼后与神相遇,得更深认识与敬畏:“我耳曾听见你,如今眼见你。”苦难使我们以破碎之心听见神的声音。
救赎与收获。 圣经无无意义的苦难,神总为更大善工。苦难培养忍耐、品格与盼望,彰显神的作为与荣耀,使我们能安慰他人。虽苦难痛苦,神应许恢复,使我们坚固坚定,所得之益宝贵且无他途可得。
9. 神借呼召、装备与差遣门徒的过程,装备人去影响他人。
他们看见彼得和约翰的胆量,知道他们是没有学问、平凡的人,就希奇,认出他们曾与耶稣同在。
大使命。 造就门徒是神释放福音大能、应对文化道德败坏的指定方法。耶稣吩咐“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是每个基督徒的道德责任。未能从家中开始门徒训练,助长了“男人问题”及其对家庭社会的破坏。
呼召、装备、差遣。 耶稣的简单计划是呼召普通人(如彼得)与祂同在,借生命互动、教导与实践装备他们。此过程使他们成为能行奇妙事工的人。与耶稣同在是装备的核心,改变我们的思想与行为。
非凡的事工。 装备好的门徒被差遣重复此过程,造就更多门徒(属灵倍增)。彼得虽是无学渔夫,却成为初期教会的柱石,行神迹,带领千人归主,因他受过主的训练。门徒训练始于家中(妻子、儿女),延伸至他人,尤其是需要圣经榜样的年轻人。
10. 神借塑造谦卑顺服的仆人,赐能力使人完全跟随基督。
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我如今在肉身活着,是因信神的儿子而活,祂爱我,为我舍己。
因恩典而感恩。 保罗对基督的热忱源于对自己“最恶罪人”所蒙恩典的深切感激。他从逼迫者转为使徒,彰显神无限的耐心与怜悯。明白我们得恩典非因应得,是献身基督生命的根基。
敬畏的鸿沟。 属灵成长表现为对神伟大认识日增,而自我评价日减的“敬畏鸿沟”。此鸿沟带来谦卑与敬畏,使耶稣要求我们背十字架、舍弃一切的教导开始有意义且令人渴望。
寻求真实的神。 完全顺服的转折点常因危机而来,迫使我们停止寻求理想化的神(满足私欲的神),转而寻求真实的神(主权的主)。这谦卑过程塑造我们成为谦卑仆人,日益顺服耶稣的主权,愿意随时随地、无条件服事祂,在为祂失去生命中找到真正生命。
最后更新日期:
评论
《神如何塑造男人》由帕特里克·莫利著作,深入探讨了神如何通过圣经中的人物塑造男人的品格。读者普遍赞赏其以圣经为核心的内容、实用的见解以及富有启发性的讨论问题。许多人认为本书对个人成长或男性团契极具鼓舞和帮助。书中剖析了十位圣经人物,强调了信心、坚持和顺服等原则。虽然部分评论者觉得内容略显重复或过于简单,但大多数读者肯定了其扎实的圣经基础及对当代男性深化信仰与领导力的现实意义。
Similar Book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