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摘要
1. 从球童到逆向者:达里奥的非凡崛起
他比任何人都早一步理解人际关系的本质,并巧妙地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优势。
卑微起点。 雷·达里奥出生于长岛一个工薪阶层家庭,父亲是一名爵士乐手。他最初接触财富的机会,源于在当地一座高尔夫俱乐部做球童,该俱乐部常有华尔街金融家光顾。这段经历不仅让他了解了市场,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与富有且有权势的人打交道。
早期机遇。 通过做球童,达里奥结识了莱布家族,获得了关键的机会。
- 伊莎贝尔·莱布资助他前往欧洲,指导她的孙子戈登。
- 戈登·B·莱布后来为达里奥提供了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暑期工作。
- 其他莱布家族合伙人也投资了达里奥的早期项目。
这些关系,加上他在哈佛商学院的教育背景,使他走上了一条远离出身的成功之路。
找到定位。 经历了早期挫折,包括被希尔森解雇后,达里奥开始为企业提供商品对冲咨询,逐渐取得成功。他塑造了自己作为一名经济学家的科学形象,通过传真销售市场评论。他的逆向预测,如1987年股灾的预言,尽管有时失误,却为他赢得了声誉,吸引了世界银行和柯达等客户。
2. 《原则》的诞生:生活与工作的宣言
桥水的人必须极度渴望真相,甚至愿意为此自我羞辱。
文化体系化。 随着桥水的发展,达里奥试图像管理投资一样系统化管理公司。他开始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原则写下来,强调激进的诚实和冲突能带来更好结果的信念。这逐渐演变成《原则》,一份不断扩展的宣言,旨在指导公司所有行为。
核心理念。 主要包括:
- “品尝汤”:将问题拆解成部分。
- “根本原因”:找出错误的根源。
- “痛苦+反思=进步”:从困难中学习。
- “不容忍劣质”:直接面对缺陷。
- “思想的精英统治”:最好的想法应当获胜,不论职位高低。
不断演进的文档。 最初只是一份简短的内部备忘录,后来扩展成数百页。达里奥不断根据最新事件和员工表现修订《原则》,使其成为一个动态的目标,同时确保它始终是公司身份的核心,反映达里奥当下的思考。
3. 激进透明:桥水的真相与痛苦文化
痛苦同样能带来回报,尽管它本质上不那么愉快。
不惜一切代价的开放。 桥水文化以“激进透明”为核心,员工被期望对彼此极度诚实,不顾感情。这通过公开反馈实现,常在会议中进行录音,供全体员工在“透明图书馆”回顾。
诚实的执行机制。 包括:
- 问题日志:公开登记对同事的投诉。
- 点数收集器:实时评价员工各项属性。
- 强制反馈:员工必须给予负面反馈。
- 公开质询/诊断:对个人错误或性格缺陷的公开审查。
人性的代价。 虽然被视为自我提升之路,但持续的审视和公开批评带来了巨大压力、焦虑和高离职率。员工形容自己感到恐惧、羞辱和紧张,有些甚至寻求精神治疗。该体系虽促进开放,却也滋生恐惧,生存往往意味着顺从达里奥的观点。
4. 人的机器:试炼、解雇与“进步”的代价
你们三分之二都该被解雇。
人事系统化。 达里奥试图将机器思维应用于人力资源,将员工视为“设备零件”进行优化。这催生了复杂的评估和分类系统,旨在将人放在“天生适合”的岗位,或将不合适者剔除出“机器”。
公开审判。 错误或性格缺陷常导致公开“审判”或“诊断”,录音并在全公司传播,作为“学习机会”。这些事件有时持续数月,以其强度和情绪压力闻名,如卡蒂娜·斯特凡诺娃的崩溃录音或凯文·坎贝尔的公开哭泣。
高离职率。 持续的压力和公开批评导致员工大量流失。达里奥将其称为“自我筛选”,剔除无法适应文化者,但许多人因倦怠、羞辱或根本不认同体系而离开,且离职时常签署严格的非贬损协议。
5. 自动化追求:将《原则》转化为软件
你和妻子争吵时,拿起iPad说:“Prince,我该怎么办?”
生活软件化。 达里奥设想将《原则》转化为软件,自动化决策,不仅限于投资,还包括管理甚至个人生活。这催生了点数收集器、PriOS(原则操作系统)和基于AI的“Prince”等工具。
雄心勃勃的项目。
- 点数收集器:实时评价同事多项属性的应用。
- PriOS:基于评分为管理决策提供逐步指引的主系统。
- Prince:基于《原则》逻辑回答问题的AI助手。
技术难题。 尽管投入巨大,聘请了IBM Watson创始人戴维·费鲁奇等顶尖人才,软件项目仍面临挑战。费鲁奇发现将达里奥经常自相矛盾且主观的《原则》转化为硬科学极为困难,认为系统“更多是人为造作而非智能”。工具常无法预测达里奥本人决策,或提供一致、逻辑的指导。
6. 公众形象与私下现实:两个雷·达里奥
雷所做的一切都有精神层面的意义。
形象塑造。 达里奥积极打造公众形象,从神秘的对冲基金经理转变为畅销书作者和全球思想领袖。他力求与乔布斯、巴菲特等人相提并论,强调自己的谦逊、开放心态及《原则》的普适性。
媒体攻势。 他频繁出席TED演讲、接受查理·罗斯等知名记者采访,并登上主流媒体,塑造桥水为“思想精英统治”和“有意发展型组织”,常淡化或否认文化被批评为“邪教”。
内部矛盾。 这种公开叙事与员工体验常常背道而驰。达里奥谈论非等级制的诚实和重视所有意见,内部却描述挑战达里奥风险极大,批评主要自上而下,最终决策由创始人主导,常无视数据或同侪反馈。
7. 继任之争:继承人兴衰
有时,你必须愿意射杀你所爱的人。
不断更迭。 达里奥多次宣布将淡出日常管理,引入多位高调高管作为潜在CEO,但这些新人常与达里奥根深蒂固的控制和独特文化冲突,导致迅速离职。
典型案例:
- 布里特·哈里斯:任CEO数月后因压力和健康问题离开。
- 吉姆·科米:任总法律顾问,因与文化及达里奥冲突离职。
- 乔恩·鲁宾斯坦:任联合CEO,认为文化是“骗局”后离开。
- 拉里·卡尔普、克雷格·蒙迪、朱利安·马克:其他资深高管,因与达里奥或体系冲突迅速离职。
詹森的长线布局。 达里奥的长期门徒格雷格·詹森经历多年公开批评和降职,包括因背后议论达里奥被调查失去CEO头衔。尽管压力巨大,詹森坚持留下,似乎在等待达里奥最终退出,游走于内部权力斗争和达里奥多变的性格之间。
8. 投资引擎:策略、表现与秘密
这只是表象。
“经济机器”。 达里奥宣传桥水的投资流程为系统化、规则化方法,基于理解全球经济如同机器运作。他声称该流程被提炼成算法,是桥水成功的源泉,能根据历史模式预测市场走势。
内部实情。 虽然桥水确实使用系统规则,但流程远不如公开宣称的自动化,更多依赖达里奥个人指挥。
- 一个小型“信任圈”做出关键决策,常跟随达里奥直觉。
- 许多规则是简单的“如果-那么”语句,随着竞争对手发展更复杂量化策略而显得过时。
- 旗舰基金高达10%的资产交易完全基于达里奥指令。
业绩困境。 尽管声名显赫,桥水旗舰基金“纯阿尔法”在2011至2019年间表现平平,常落后于市场基准甚至普通对冲基金,违背了达里奥关于持续优越投资机器的说法。
9. 信任圈:忠诚、债务与离开
我们都曾为一个虐待狂父亲工作。
核心圈层动态。 达里奥培养了一小批忠诚投资人员组成“信任圈”,他们掌握公司核心投资流程。成员通常签订“终身合同”,既绑定桥水,也享有接触和潜在财富。
财务纠缠。 达里奥设计安排,关键高管包括詹森及信任圈成员承担巨额债务,从达里奥手中购买桥水股权。这创造了强烈的财务激励,促使他们留下并推动公司价值增长,因为奖金常用于偿还对达里奥的贷款。
忠诚的代价。 即使在信任圈内,挑战达里奥也极具风险。高级成员鲍勃·埃利奥特拒绝参与达里奥的“合伙人”收购后遭受严厉批评和侮辱。他最终因与一名初级员工的关系离开,凸显达里奥对最信任部下的个人控制和审查。
10. 合伙人计划:套现同时留守
这是桥水高管将所有资产甚至更多押注于桥水的方式——过程中负债累累。
所有权变现。 随着达里奥步入退休年龄,他开始将桥水的纸面所有权转化为流动财富,向外部投资者出售股份,如德州教师退休基金,估值数十亿美元。
内部买入。 达里奥也向关键员工开放“合伙人”身份,实质拥有公司股份。这要求他们承担巨额个人债务,通常由摩根大通融资,以桥水股份作抵押,未来奖金用于偿还达里奥。
激励转变。 该安排意味着达里奥套现,而高管们则将财务未来押注于公司持续成功。这激励他们维持现状,确保公司价值,即使要忍受达里奥持续的参与和控制。
11. 光环渐逝:《原则》在内部失势
点数正在消亡。
内部衰退。 尽管达里奥在全球推广《原则》,其在桥水内部的实际应用和执行力却在减弱。高管频繁更替和体系的随意性削弱了员工的认同感。
系统衰败。
- PriOS及其他软件工具大多失效或被忽视。
- 透明图书馆因法律顾虑被缩减,会议录音减少。
- 强制点数和问题登记变得宽松或被规避。
- 公开审判和诊断减少。
疫情影响。 新冠疫情加速了衰退,远程办公使达里奥远离园区,分散了公司管理,旧体系难以执行,进一步削弱了《原则》在日常运营中的权威。
12. 持久的偶像:达里奥超越桥水的遗产
这才是真正的谦逊之人,他想。
全球名人。 尽管内部动荡和投资表现不稳,达里奥成功打造了一个智慧、仁慈亿万富翁的公众品牌,分享普世真理。他的著作、TED演讲和活跃社交媒体巩固了其全球影响力。
掌控话语权。 达里奥严密维护形象,抨击对桥水持批评态度的记者,利用平台推广自己的版本。他继续营销《原则》软件及相关产品,尽管内部使用已大幅减少。
复杂遗产。 达里奥的影响不可否认:他创建了全球最大对冲基金,塑造了独特且广受讨论的文化。然而,本书指出,这一成功伴随着许多员工的巨大人性代价,公众叙事与内部现实常大相径庭。他最终的形象,是谦逊教师与塑造现实的强权人物的复杂融合。
最后更新日期:
评论
《The Fund》获得了大多数积极评价,因其调查性报道和对桥水基金有毒文化的揭露而备受赞誉。读者普遍感到震惊,形容雷·达里奥为一位专制领袖,经营着一个类似邪教的组织。许多人赞赏科普兰详尽的调查和引人入胜的写作风格。批评者则认为本书过于侧重八卦和人身攻击。总体来看,评论者对书中描绘的职场混乱深感惊讶,同时称赞作者揭露如此隐秘组织的能力。
Similar Books









